张鹏、胡蝶:整治“内卷式”竞争——理论、事实与对策建议

来源:和欧宝娱乐类似的app    发布时间:2025-07-12 05:10:41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深入分析行业“内卷式”竞争的理论内涵、形成机制和经验事实。研究之后发现,“内卷式”竞争是一些企业在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等因素叠加下,盲目扩大资本投入,导致资本边际报酬率递减,并最终陷入低效重复建设及“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状态。从2019-2023年看,计算机等八大行业“内卷式”竞争程度较高。为缓解“内卷式”竞争压力,一些行业通过向海外市场拓展以寻求破局之道。但从根本上摆脱“内卷式”竞争困境仍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基于此,应完善产业布局顶层设计,加快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行业组织第三方建设,强化企业自我管理,守正创新,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水平。

  2024 年 7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2024 年 12 月 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2025 年重点任务时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作为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一方面,反映了“内卷式”竞争作为病态竞争、恶性竞争对行业生态和经济高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内卷式”竞争特别大程度上来源于市场基础制度设计导致的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而整治“内卷式”竞争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行业从恶性竞争转向良性生态、从封闭分割转向开放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本文首先对“内卷式”理论内涵做多元化的分析,揭示“内卷式”竞争 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然后使用 2019 至 2023 年 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各行业“内卷式”竞争现象做多元化的分析、甄别存在“内卷式”竞争的行业,最后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视角提出防止“内卷式”、整治“内卷式”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内卷式”(Involution) 概念最早由格尔茨 (Geertz,1963)提出,原指在外部扩张空间受限时, 一个经济系统没办法实现外延式增长,只可以通过内部结构的不断细化与复杂化来维持生存和运转。格尔茨在印度尼西亚的实地研究中发现,爪哇岛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农业生产依靠不断增 加的劳动力投入,导致大量劳动力“淤积”于有限的农业生产中,虽然农业生产趋于精细化,但在土地资源约束、资本匮乏以及行政管制等因素影响下,农业生产效率无法实现同步提高;而外岛地区则通过吸 收外部资本与技术,实现了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模式 的转型。他借鉴戈登·威泽(Goldenweiser,1936)的观点,将这一内部精细化但缺乏效率支撑和外延增 长的经济过程称为“内卷式”(Geertz,1963)。

  黄宗智(2007)将“内卷式”进一步拓展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认为内卷现象本质上是资源受限条件下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导致的一种发展困境。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劳动力密集但边际收益递减的状态,企业或农户只能通过持续增加劳动投入而非通过技术创新或资本扩张维持既定产出水平,从而陷入“投入增加→边际报酬下降→投入进一步增加→边际报酬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内卷式”这一概念同样可以拓展至工业生产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同样呈现出劳动与资本双密集特征,在资本规模扩大和边际报酬不断提高的支撑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领域转移有利于实现去“内卷式”。但随着一些制造业领域趋于饱和,资本投入仍趋密集情形下带来了低效竞争,价格战厮杀下产业发展举步维艰(黄宗智,2021)。刘志彪和王兵(2024)进一步指出,制造业“内卷”不仅体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过度密集和边际收益递减,更表现在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引发的激烈“价格战”、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锁定和同质化竞争、企业进入市场的规模不经济,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成本转嫁等复杂现象。

  因此,“内卷式”现象既有中国产业发展规律因素,也与外部环境变化紧密相关;既与低效投入和同质化竞争等传统因素有关,更与技术进步升级缓慢和中等技术陷阱有直接关系;既与企业和市场等市 场无形之手有关系,也与地方政府监管和产业政策 干预等有形之手密切关联。所以,“内卷式”竞争源于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监管等多重因素交叠。从微观企业内部看,主要体现为投入和产出不匹配,即投入持续不断的增加,投入边际报酬率却不断降低,出现产品和服务价格逐底恶性竞争,导致微观企 业经营效益不断下降和产业生态极度恶化等现象。

  从微观企业主体看,“内卷式”竞争主要反映了 投入过度密集带来边际报酬率下降,进而导致企业 经营效率持续恶化,企业间只能通过“价格战”和各 种恶性竞争方式维系生存的市场现象。可以看到, 投入的边际报酬是否递减是决定行业内企业是否进 入“内卷式”恶性循环的关键标准。以上市公司为例, 企业在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和政府监管等多重因素 作用下,将大额资本支出投入于相关行业领域,投资 强度增加若与投资回报率提高相匹配,将会带来资 源配置效率提高和企业竞争力增强;若大规模投资 形成生产能力后,投资回报率下降,则意味着资源错 配和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为化解生产能力过剩可能 采取降低价格甚至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等手段, 放大至行业中观层面将会出现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行业发展生态不断恶化的现象。

  本文将从资本支出增加→资本回报率→经营效 益这一主线来判断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的概率(详见图 1)。一方面,在投入(资本支出)边际报酬率 (资本回报率)逐步的提升情况下,投入换来收入的不 断提高和更多可自由支配的净利润,企业经营效益 也在不断提高,“内卷式”竞争现象也就无从谈起。唐 飞鹏和叶柳儿(2020)研究发现,资本回报率上升反 映了产业附加值与效率的提升,这不仅为产业提供 了充足的资金与动力,也为企业提供了跃升全球价 值链的机会。因此,较高资本回报率有助于企业打破 “低水平竞争”的困境,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与效率 优化,实现产业的结构性升级与转型发展。另一方 面,在投入(资本支出)边际报酬率(资本回报率)不 断下降情况下,投入的成本支出无法转化为收入不 断提高,在收入不变甚至减少和成本不断增加的双 重挤压下,企业净利润不断降低,“内卷式”压力升 高。皮建才和杨宇琪(2025)指出,民营企业在相对绩 效评价机制下更倾向于通过产能扩张方式提升市场 份额以战胜竞争对手,导致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而当 出现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时,企业间的低水平重复 竞争会有所强化,产需不匹配问题更加严重。由此可 见,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不仅直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 下降,还加剧了行业内企业间以攀比式产能扩张为 特征的“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程度与市场结构高度相关,中国 垂直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出现 “内卷式”竞争的概率更大。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 多为价格接受者,市场价格成为企业的刚性天花板, 自由溢价的空间很小。因此,在内部市场需求不会发 生大改变的条件下,企业只能依靠不断扩大自身市 场份额来获取相对利润优势。这种依靠恶性价格战 的竞争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市场份额扩张, 但长期而言却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缩, 企业整体盈利水平降低,甚至逼近生存临界点(Dixit 和 Pindyck,1994;刘世锦,2008)。刘小玄和段继红 (2022)指出,行业“内卷式”竞争往往发生在封闭、有限 的市场环境中。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战略选择,只能通 过压缩成本与利润来实现短期生存,最终陷入“低质 量竞争—利润压缩—进一步内卷”的恶性循环。

  综上,从市场结构看,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材 料、能源等垄断部门,由于客观上限制了其他市场主 体的进入,使得“内卷式”竞争程度很低或者几乎不 存在。“内卷式”竞争主要出现在市场高度竞争的产 业链下游,企业在市场空间逐渐饱和且议价能力薄弱情况下,只能依靠“价格战”和恶性竞争方式维持 经营,在缺乏技术创新和外部市场无法拓展情形下 难以摆脱低效率的“内卷式”竞争困境。未来应以“尊重市场、竞争优先”为原则,既要打击恶性竞争的违 法行为,也要营造良性竞争生态,稳定长远预期(黄勇和苏润生,2025)。

  尽管“内卷式”竞争的基本逻辑具有共性,但由 于资源禀赋、市场结构和政策环境的差异,不同行业 的具体表现及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别。在汽车产业 中,“内卷式”竞争的成因主要表现为政策因素驱动, 特别是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由中央出台的刺激政策 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所驱动,企业盲目扩张 产能,最终导致严重的产需不匹配并陷入低效竞争 循环(刘世锦,2008;林毅夫等,2010)。光伏产业的内 卷式竞争则源于市场结构因素影响下供给端的盲 目重复建设与需求端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这种 供需叠加效应使产业面临需求波动与资源错配的 双重风险,加剧了产业的产能扩张并削弱了企业的 创新能力(王宇和罗悦,2018;刘满凤等,2019)。钢铁产业则更典型地表现为资源禀赋因素引致的结 构性产需不匹配问题,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需求 不足,加之地方政府在分级财政体制下通过政策诱 导企业持续重复建设,加剧了投资不可逆性下的资 源错配,企业陷入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利润压缩、创 新动力不足的恶性竞争状态(江飞涛等,2007;马轶 群,2017;辛灵和陈菡彬,2019;马红旗和申广军,2020)。

  在面临“内卷式”竞争困境时,向海外市场拓展, 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逐渐成为企业化解“内卷 式”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布局,企业可以有 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能利 用效率(Panzar 和 Willig,1981;王永进等,2017)。毛其淋和钟一鸣(2023)进一步指出,与单纯的产品多元 化相比,市场多元化策略能更显著地提升企业的产能 利用率。主要原因是市场多元化能有效地分散风险, 稳定出口需求,避免单一市场波动引起的产能不稳 定(强永昌和龚向明,2011;Baldwin 等,2013)。

  其次,出口贸易也具备显著的技术学习和创新 驱动效应。刘政等(2016)指出,企业通过拓展出口产 品种类及覆盖的市场范围,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出口 中学”效应,从而加速其技术研发与创新。而新产品 的推出不仅有助于开拓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产能闲置问题(李后建和张剑,2017)。毛其淋和杨 晓冬(2022)进一步证实,企业通过出动不仅直 接提升产能利用效率,而且通过“出口学习”间接提 高了企业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使企业竞争力提升,有 效减少了产能的长期闲置。

  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闲置产能的跨境转移。白俊红和刘宇英(2018)通过实证 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纠正国内资本和 劳动力资源错配问题,从根本上缓解产需不匹配,推 动企业和产业经济结构向更高效率方向转型升级。 这一观点凸显了海外市场拓展不仅是一种短期解决 方案,更是企业应对长期发展挑战的战略选择。

  为摆脱“内卷式”竞争困境,企业最根本的还是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靠盲目的、摊 大饼式的规模扩张模式来推动,而是依靠内涵式质 量提高,实现企业突出重围,解决“内卷式”资源错 配、规模不经济、技术无法跨越陷阱等难题。王莉娜 和童星(2017)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有 效降低企业存货积压,推动钢铁产业产品结构优化, 缓解结构性产需不匹配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技术进 步与创新,企业能够优化投资决策和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有效抑制盲目产能扩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钢铁产业“内卷式”竞争的恶性循环。

  不过,以向海外市场拓展化解“内卷式”竞争还 会带来贸易争端、贸易摩擦等问题,特别是特朗普 2.0 时代到来以及欧美经济整体低迷情况下,向海 外市场拓展更多还是要在技术创新“修炼好内功”基 础上实现。因此,技术创新是摆脱“内卷式”竞争的根 本之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 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中提 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也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 水平,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以质代量、以智取胜的高 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摆脱粗放式、“内卷式”恶性竞争 的旧发展轨道。

  在上文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使用 2019-2023 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 对各行业“内卷式”竞争现象进行分析。本文从上市 公司资本支出,即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 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出发,讨论资本支出增加是否 带来资本回报率上升。资本回报率上升或下降意味 着不同的发展轨道,上升则意味着经营效益不断提 高、产能利用率加快,“内卷式”竞争风险概率降低; 而下降则意味着经营效益不断下降、产品库存积压, “内卷式”竞争风险概率提高。

  表 1 列示了 2019-2023 年申万行业分类标准 下不同行业经营情况变化。资本支出使用购置固定 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占营 业收入比例来衡量。资本回报率为净利润占资本投入的比重,以有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来表征资本投入。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即净利润占所有者权益之比。资产周转率为营业收入与 总资产之比,反映产能利用率情况,资产周转越快说 明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能够及时运转起来带来收入和 现金流,产能利用率越高,相应地发生“内卷式”竞争 风险的概率也较低。

  从表 1 可以发现,第一,2019-2023 年 17 个行 业实现资本支出增加,其中资本支出增加最多的前 十大行业分别是公用事业、基础化工、煤炭、电力设 备、汽车、电子、国防军工、建筑材料、美容护理、机械 设备。行业分布既涵盖传统产业也包含新兴产业,既 有制造业也包含服务业,总体上反映了过去五年中 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亮点,如绿色转型加快、数实不 断融合,使得电力设备、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资本 支出实现较快增长。

  第二,虽然多数行业在过去五年实现了资本投 入较快增长,但资本回报率实现逐步的提升的情况却 不容乐观。表 1 中第 3 列 2023 年资本回报率比 2019 年提高的仅有 11 个行业,前十名从高到低依 次是有色金属、煤炭、传媒、石油石化、电力设备、基 础化工、汽车、通信、环保、国防军工,资本支出增长 同时实现资本回报率提高的行业包括基础化工、煤 炭、电力设备、汽车和国防军工等五大行业。在资本回报率提高情况下,企业经营效率也必然改善,净资 产收益率提高行业分布与资本回报率提高行业分布 基本一致,前十名从高到低分别是有色金属、煤炭、 电力设备、石油石化、传媒、基础化工、汽车、公用事 业、环保、通信。

  虽然上述提及的基础化工、煤炭、电力设备、汽 车和国防军工等五大行业在资本支出增加的同时实 现了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但从资产 周转率看,汽车、基础化工、国防军工和煤炭等四大 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下降,资产创造收入的能力趋 于下降。因此,后期增长更需回归创新驱动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否则也会陷入“内卷式”竞争加剧的困境。

  接下来重点关注“内卷式”竞争程度较高的行 业。本文判断的标准就是从资本支出出发,观察资本 支出是否增加。若资本支出增加,但资本回报率和净 资产收益率下降,则说明大规模投资没有转化为有 效投资,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企业产能利用率趋于提高,资产周转率不断加快,说明 无效产能在不断出清,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成效显 现,企业跌入“内卷式”竞争困境的概率进一步降低;反 之,如果在资本回报率和资产收益率同时下降的情况 下,资产周转率还在不断放慢,说明库存还在不 断累积、产能还在不断积压,企业陷入“内卷 式”竞争困境的概率就会大大上升。

  通过观察表 1 可知,在资本支出增加→ 资本回报率下降→经营效益(净资产收益率) 下降→资产周转率下降这一主线下,可以发 现“内卷式”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分布如表 2 所示。

  从表 2 可以发现,“内卷式”竞争程度较 高的行业既有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子、医药 生物等高端行业,也有建筑材料、家用电器、 纺织服饰等传统行业。

  从现实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 “缺芯少魂”忧虑带来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大量 投资,使得中低端芯片出现供强需弱的局面,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内卷加剧的态势—— 产品同质化、技术竞赛白热化、“价格战”等多 重夹击,国产企业纷纷寻求破局之道。在向内 生长受限情况下,“出海”成为缓解“内卷式” 竞争的重要途径。从表 2 可以看出,在“内卷 式”竞争程度较高情况下,计算机、机械设备、 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医药生物“出海”速度加 快,其中机械设备海外收入占比增加最多,由 于半导体产业很多企业集中于机械设备行 业,一定程度也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实际情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 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任务时,明确 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这一方面反映了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建设现代 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成熟的传统产 业,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还是处于萌芽期的未来产 业,受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干预等因素影 响,产业发展都可能偏离高质量发展轨道,陷入恶性 竞争“泥沼”。除了通过产业向外转移方式外,更要立 足于技术创新,以系统性思维在整治“内卷式”竞争 中推动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规 模扩张、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成型的三重维度中突围, 实现新旧产业平顺转换,推动产业体系实现质的有 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另一方面,意味着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政府 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约束地方政府行 为,使产业、税收、金融等各项政策更多立足于现代化 产业体系建设战略制高点,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充分 发挥地方优势,调动产业资本更多投向本地禀赋厚、起 点高和积累足的领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1.完善产业布局顶层设计,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杜绝“内卷式”竞争。国家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全局,强化产业结构系统性调整的制度性保障,科学 制定适合区域自身要素禀赋的差异化产业规划方 案,精准规划重点行业、优先产业。要坚持有保有压、 有进有退的原则,严格规范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 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效重组与价值提升。实 施优势产业高端化升级战略,以产业升级破解结构 性供需失衡难题,全面提升产业体系抗风险能力与 韧性能力,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构 建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引导市场主体实施特色化定 位、互补型布局与联动式发展,在产业生态优化中开 辟多维价值增长通道。坚持市场机制主导与政府科 学引导相结合原则,打造规范有序、活力充沛的现代 经济治理模式,为防范低效同质化竞争、培育高质量 竞合生态奠定制度基础。

  2.加快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减少地方保护和分割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要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修订完善涉 及产业扶持、创新支持、资金引导、税收优 惠、科技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商 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优 化配置,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统一、标 准和完善的全国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供给侧企 业主体的流通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促进生产要 素和产品服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流动,引导企业 将精力集中于主业经营,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 培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发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不断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推动市场监 管公平统一,改善消费者预期、提振消费者信心,这 也是防止“内卷式”竞争的根本之策。

  3.强化行业组织第三方建设,促进行业形成良 性竞合生态格局。在行业治理维度,重点推进自律体 系建设与运行效能提升,督导市场主体深度融入合 规框架、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与行业准则,主动构 建全周期合规管理体系,确保自律规范纵向贯通执 行、横向协同落地。行业自治机构须健全具有行业共 识的标准化公约体系,通过权威性制度设计与科学 性流程管控,打造精准化服务供给模式与资源整合 平台,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权益保障体系,有效维护 行业整体利益与发展秩序。强化行业协会枢纽功能, 一是搭建产研学协同创新平台,聚合智库资源开展 行业发展前瞻研究,输出战略性决策参考;二是完善 政企协同平台建设,提升行业诉求传导与政策落地 转化效率,创新纠纷调解机制与纾困支持体系;三是 推进自律机制迭代升级,构建信用评价与分类激励 机制,增强规范约束的刚性与示范引领的弹性,推动 形成制度约束与价值引导并重的现代治理范式。

  4.强化企业自我管理,守正创新,着力提升发展 质量水平。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机遇与挑战,企业发展已从简单的规模扩张步入高质 量发展的关键期。目前企业整体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 的问题,多元化扩张中亟需注意围绕主业做强这个核 心,加快前瞻性前沿性产业布局,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首先,要以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 化”竞争优势为目标,在专上深耕、在精上打磨、在特 上见长、在新上发力,构建新时代企业创新发展生态。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 核心,搭建覆盖“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的创 新平台,促进科技要素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

  其次,通过市场化机制整合创新资源,设立产业 创新基金,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突破。与此同时,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完善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 化、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支持,并通过加快完善创新激 励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改革 举措,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最后,要着力优化协同机制,把握产业发展的关 联性和协同性,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新兴产业为 突破、配套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考核评 价机制,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注重产业生态安全,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增 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 现代化水平。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 形成创新要素汇聚、产业集群发展、上下游协同互补 的高水平发展新格局。



相关文章